Thinking in ml+or

最近关于ML+OR体系的一点思考

最近又深入实(被)践(蹂躏)了一波ML+OR的工作,有些感悟思考记录一下。先贴一下一个前辈的思考

【2019.Q3】谈工业界常见的ML+OR策略架构

首先是很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看作是ML+OR的组合,这个在上面的文章中也已经提到了,包括且不限于最简单的经验预测值+各类规划问题(传统OR场景,强假设+复杂优化)以及各种“高精尖”的预测+简单排序(传统ML场景,强预测+简单排序或其他规则)。

偏ML的场景多在广告、搜索等方面,做这些方向的同学们会很侧重模型,在得到结果之后会直接对预测结果(如点击率高低)进行排序或者加权排序(成交GMV最大化),这些场景下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于模型精度的提升。

偏OR的场景多在物流、零售企业中出现,如物流中,往往会对路径的耗时、成本进行估计,然后进行一个较为复杂的VRP问题求解,零售企业中会有收益管理相关的东西,dynamic pricing、assortment optimization,都是对用户的response有个比较简单的假设之后,列出一个DP或者MIP的形式然后近似求解,这些场景下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建模问题的形式和求解优化问题速度、精度(某些场景下等价,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最优解)。

这些场景可以根据OR层面的建模求解难度大概分为3类:

  1. 加权排序。
  2. 资源分配 (补贴分配)& 二分图匹配(包括外卖分单、网约车派单、用户补贴策略匹配等等)。
  3. 场景建模(VRP、考虑时间维度上的网约车派单优化、航空酒店动态定价)。

最近遇到的问题,基本都来自于第二种场景,同时在做的时候会遇到OR层难以评估收益的问题。

第一种类型的场景,对于简单的OR层,无需评估,当我们做ranking的时候,按照点击率对商品进行排序,此时无需衡量OR层的输出好坏。对于第三种场景,当你的OR问题成为瓶颈的时候,整体的好坏取决于对于OR算法的设计,以VRP问题为例,如果优化的是总花费时间,路径的ETA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不会过多影响线上效果,甚至规则ETA就可以解决90%的场景,最后求得解的质量会显著影响线上指标,此时也很容易衡量OR层的好坏。

而第二种场景就很难评估,以资源分配问题为例,可以参考A Unified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Budget Allocation,ML层给出单位资源倾斜所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增量,然后根据增量与预算的大小,来构造资源分配组合,此处OR层所能做的就是基于预测情况下,给出一组最优解,至于这组解在线上情况的好坏,目前来看应该是跟OR层无关的,做OR层的同学此时可能会很自信的说“我的解是最优解,线上效果不好肯定是预测模型做的不准”。可是情况真的应该是这样的吗?

很多情况ML层给出的是均值的估计,此时在各种优化机制的作用下,往往会取到一些边缘的极值,而这些地方的预测值往往都是ML层的bad case,而随着模型的迭代,有可能在OR层的作用下,只是从一个bad case到另一个bad case,OR层的存在会掩盖了模型迭代所能提供的收益,这时候模型的正常迭代逻辑(如降低RMSE这种常用指标)是否真的可以为经过OR层的线上结果提供正向作用,是值得怀疑的。

目前想到的三个可能的解决方案:

  1. ML根据OR层的决策特点进行迭代,这个完全依赖于问题结构与经验,或许可以从点估计转向对概率分布的估计,或许可以通过定制一些metric和loss函数来解决,在美团做骑手ETA时候对偏大和偏小的处理是有权衡的,这样增加了对配送超时估计不准的惩罚,也能降低后面OR层分单的导致的bad case。
美团eta
  1. 给OR层降级,将OR层降级成为排序,然后ML层直接输出某种排序得分(类端到端),这种得分则是根据OR层的决策特点定制的,同时可以把约束作为罚项加入得分,比如二分图匹配的问题,可以直接对每个pair估计出一个score,然后根据score排序,得到最后的匹配对儿。这样做可以缩短该场景下算法部分的pipeline,同时可以放大模型迭代对提升线上结果的收益,坏处在于可能我们得到的不是最优解,且约束有些情况会不满足(我觉得这点最不用担心,第二类场景中,基于预测值作出的最优解,对我们的意义真的大吗?)。
  2. 给OR层增加超参数,通常可以增加规则罚项,在目标函数中,根据业务规则构造优化目标,比如分单中,往往对超时有不同程度的罚项,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得到的解过于靠近风险更大的边界,还有就是控制决策结果的方差,增加机会约束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