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eld-aware Calibration- A Simple and Empirically Strong Method for Reliabl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s

最近要做一些和广告出价相关的工作,恶补了一下广告相关的知识,这篇文章是WWW2020 腾讯的文章,解决广告场景下的概率校准问题。

问题背景

如果一个模型的概率预测值等于真实的输出,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机器学习模型是校准良好的(well-calibrated)。当模型在一个测试数据集或者其任意子集上,如果估计概率值为\(p\),那么实际结果中\(y=1\)的样本占比也应该为\(p\)​。

在很多场景上,我们都会依赖于模型的概率预估值做后续的决策,比如在广告或者红包发放的场景下,我们需要用预估的换端率或核销率,来计算期望成本,进而保证预算的约束。但是目前很多机器学习模型,尤其是深度模型,对于概率的校准程度其实是很差的(树模型相对较好),这就导致我们在使用这些模型时,需要对模型的概率预测值做校准。

“无法度量就无法优化”,如果想优化模型预测的校准程度,首先需要先定义如何度量一个模型的校准程度,这是做模型校准的第一个问题。其次我们在优化模型校准程度的时候,是否能够在不破坏模型原有排序能力(比如AUC指标)的基础上,提升预估值准确度。这两个问题是做模型校准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。

相关工作

此处先简单列举一下前人的工作。

在校准指标上,之前主要集中在logloss、BrierScore和概率误差(Probability-level Calibration Error,Prob-ECE)上。

\[ \begin{aligned} \text{LogLoss} &= -\frac{1}{|\mathcal{D}|}\sum_{i\in\mathcal{D}} \Big[ y_i\log(\hat{p}_i) + (1-y_i)\log(1 -\hat{p}_i) \Big] \\ \text{BrierScore} &= \frac{1}{|\mathcal{D}|}\sum_{i\in\mathcal{D}} (y_i-\hat{p}_i)^2 \\ \text{Prob-ECE} &= \frac{1}{|\mathcal{D}|} \sum_{k\in\mathcal{K}} \Big| \sum_{i\in\mathcal{D}} (y_i - \hat{p}_i) \cdot \mathbb{I}\big(\hat{p}_i\in[a_k,b_k)\big) \Big| \\ \end{aligned} \]

其中LogLoss和BrierScore都是数据集维度的指标,并没有办法度量模型在某个子集上的效果,同时很难直观解释偏差程度。Prob-ECE具体的做法是将概率预测值分\(\mathcal{K}\)桶,然后计算每个桶中的偏差,再求和,这个指标在类别分布极度不均衡时候很难度量好坏,同时如果当模型对所有样本都预测为总体均值时,该误差为0,但此时模型并不具备排序能力。

SIR算法(OMG竟然是老板的文章)中也提出了一些指标如PCOC(其实是facebook一篇文章中提到的)、Cal-N和GC-N,简单来说就是整体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、分N桶后预测值与真实值、分域分N桶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比 \[ \begin{aligned} \text{PCOC} &= \frac{\sum \hat{p}}{\sum y / N}\\ \text{Cal-N} &= \sqrt{\frac{\sum_i \text{error}_i^2}{N}} && \text{error}_i=\begin{cases} \text{PCOC}_i -1 & \text{PCOC}_i \geq 1 \\ 1 / \text{PCOC}_i - 1 & \text{PCOC}_i < 1 \end{cases} \\ \text{GC-N} &= \frac{\sum_j w_j \text{Cal-N}_j}{\sum_j w_j} \end{aligned} \] 在校准方法上,主要分成两大类,第一类是在模型中引入假设或者加入归纳偏置(俗称,loss上一部分)来直接端到端学习一个校准的值,另一类是一种两阶段的方式,在有预估值之后,后置处理做校准。目前第二种做法在业界比较流行,因为做法更灵活,而且能够更好地保留模型排序能力。

常见的后置处理方式包括Scaling、Histogram Binning和Isotonic Regression。

  • Scaling,我只在facebook很久之前tree+lr的那篇文章中见过,说如果训练时候做了负样本降采样,那么需要在线上使用时候缩放回去,\(q=\frac{p}{p+(1-p)/w}\),其中\(w\)为采样率。理论上来说,直接对原分布做均值平移和方差缩放,也可以做到校准的效果。
  • Histogram Binning,分桶的做法,即将模型的预估值排序分桶后,用桶内样本的真实均值来替代模型的预估值。
  • Isotonic Regression,保序回归,简单来说就是模型按预测值排序后,按照保序的逻辑来产出一个新的label,然后重新拟合,细可以看sklearn中的保序回归,讲的非常清楚,我这里只贴一张图。
保序回归

上面这三种方式,Histogram Binning在分桶比较粗的时候(为了trade-off桶内样本置信度)时候,会影响排序指标,scaling和Isotonic Regression不会影响排序指标。

除了这几种基础的之外,还有一个SIR算法(Smoothed Isotonic Regression),具体做法是结合分桶校准和保序回归,做法为先对模型预估值进行排序分桶,然后对于不同桶之间的值进行保序回归,再将桶和桶中值进行线性插值,作为样本的估计值。

SIR的基础上还衍生了Bayes-SIR和RTW-BSIR,分别用于解决冷启动和时序波动的问题,此处不过多展开。

解决方案

新指标叫Field-level Calibration Error,计算方式为 \[ \begin{aligned} \text{Field-ECE} &= \frac{1}{|\mathcal{D}|} \sum_{z\in\mathcal{Z}} \Big| \sum_{i\in\mathcal{D}} (y_i - \hat{p}_i)\cdot \mathbb{I}\big(z_i=z\big) \Big| \\ \text{Field-RCE} &= \frac{1}{|\mathcal{D}|} \sum_{z\in\mathcal{Z}} N_z \frac{ \Big|\sum_{i\in\mathcal{D}} (y_i - \hat{p}_i)\cdot \mathbb{I}\big(z_i=z\big) \Big| }{ \sum_{i\in\mathcal{D}} (y_i + \epsilon ) \cdot \mathbb{I}\big(z_i=z\big) } \end{aligned} \] 其中\(\mathcal{Z}\)表示某个域下划分,比如按年龄段划分有10个值,那\(\mathcal{Z}=\{1,\cdots,10\}\),将测试集可以分成10个子集,Field-ECE是将每个子集内计算绝对误差再求和,Field-RCE是在原来Field-ECE基础上考虑某个域下的真实正例比例,避免因为绝对值得问题造成偏差。有点类似APE、MAPE和WMAPE的思路。

模型方面,文中提出一种基于NN的校准模型,如下图所示

Filed-aware Calibartion Model

校准后的输出由两部分组成 \[ q(l,x)=\sigma(\eta(l) + g(x)) \] 第一部分是一个对于原始输出logit的分布校准,具体做法是做分桶后,自动学习一个新的logit值,新的logit值可以理解为是在一个桶内的线性插值。 \[ \begin{aligned} \eta(l) &= b + \sum_{k\in\mathcal{K}} w_k \min\{ (l-a_k)_+, a_{k+1} - a_k\} \\ \eta(l) &\approx \sum_{k\in\mathcal{K}}\Big[b_k +(l-a_k)\frac{b_{k+1} - b_k}{a_{k+1} - a_k} \Big] \cdot \mathbb{I}\Big(l\in[a_k, a_{k+1})\Big) \end{aligned} \] 此处有一个近似的做法,将未校准的logit \(l\)做分桶,每个桶阈值为\([a_k, a_{k+1})\),然后我们希望学习的参数为\(b_k\),在TF中可以直接用feature_column实现,做boundry的分桶后,输出one_hot和1维embedding,1维embedding就是\(b_k\),one_hot是后面的指示函数,\(l-a_k\)可以做做预处理,当成raw_feature传入。

在Loss层面,希望\(b_k\)是保序的,所以加入正则项 \[ \mathcal{L}_\text{ILPS}(b;y,l)=\text{LogLoss}(\eta(l),y) +\lambda\sum_{k\in\mathcal{K}}(b_k - b_{k+1})_+ \] 模型第二部分,是作为一个分域的bias校准,由\(g(x)\)来学习某个域上的bias,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NN网络。

整体模型训练分4步:

  1. 训练集\(\mathcal{D}_\text{train}\)训练基础模型\(f\),验证集\(\mathcal{D}_\text{dev}\)做超参数调整
  2. 用模型\(f\)预测验证集
  3. 用验证集数据学习\(q(l,x)=\sigma(\eta(l)+g(x))\)
  4. 线上使用\(q(x)=\sigma(\eta(f(x))+g(x))\)

实验

第一篇文章的实验还是比较丰满的,此处列举一些实验观察

  1. 增加训练数据对于AUC有提升,但并不一定能降低校准误差
  2. 整体校准误差小并不代表着域校准误差小
  3. 传统校准方式可能在校准指标更好,但是AUC会差一些
  4. 数据分布偏移下,传统后置校准方式也并不好用
  5. 域校准误差相比整体校准误差,更容易观测

一些脑洞

本来想和《MBCT: Tree-Based Feature-Aware Binning for Individual Uncertainty Calibration》这篇文章一起写的,但是看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些bound的证明,还没仔细看,就下回再写了。

先记一些我读完这篇文章的脑洞

  1. 对于分类问题而言,也是没有个体ground truth的问题,只能从群体角度观察目标优化情况,那GRF(Generalized Random Forest)这种大杀器是不是就很适合这个场景?分裂指标是最大化\(y\)\(\hat{y}\)的差异,然后在叶子结点内做honest样本校准,同时由于RF的结构,天然可以做online leanring。
  2. 文中提到样本量的问题,因为存在校准环节,所以必须要分出一部分样本,那如何更加充分利用样本呢?最近看了一些跟Pathway相关的东西,MMoE做ensemble,用CrossFitting的方式利用全部用本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法,但是模型的size会大很多。
  3. 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校准时遇到数data draft怎么解决?目前我看到的解决方案多数集中在更实时更新模型,比如ODL。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分成两类,第一类假设是data背后的truth function改变了,这种目前看只能通过高频次更新模型解决,或者是做一些robust的设计,直接从最终目标来降低损失,第二类是truth function没有变,但是X的分布变了,这个时候就联系到一些causal的方法以及OOD相关的工作。